《Tumor公社》 肿瘤医学开放式媒体平台,打造肿瘤医学领域一站式解决方案,致力于为用户公众及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的肿瘤资讯、科普知识。看百科、找医生、指南分享、搭建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肿瘤、认识肿瘤、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全面科学素质普及,共建肿瘤医学科普生态圈。
专注肿瘤专家报道,专注肿瘤人文报道,全面、细致、详实的让你了解每一位肿瘤领域大咖。
中国抗癌协会早癌筛查科普教育基地官方账号
鼻咽癌研究进展篇
概述
鼻咽癌作为一种特殊的头颈肿瘤,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倾向,在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高发。据统计,2018年全球范围内新增的13万例病例中,中国鼻咽癌的发病人数约占50%。因其特殊的解剖学位置、生物学行为及其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放射治疗长期以来是鼻咽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调强放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的加入,鼻咽癌5年生存率已达80%,长期生存的同时也面临着生存质量的问题,如何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变得愈发重要。此外,仍有约20%的患者面临复发或转移,是鼻咽癌主要的失败模式,如何整合现有资源探索最佳治疗模式,突破难治性鼻咽癌的治疗瓶颈也是近年来一直研究的重点。放化疗联合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的个体化实施、放疗毒性反应的有效管理、多模态肿瘤标志物的探索亦是鼻咽癌临床医师和研究者面临的重要问题。2021年鼻咽癌领域共发表近1400篇论文,多数来源于我国研究者团队。2021年针对局部晚期及复发转移鼻咽癌的综合治疗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临床研究,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更多高级别证据,也为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信心与希望。以下就是对2021年鼻咽癌学科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的总结。
1.初治非转移鼻咽癌的减毒及增效治疗
长期以来,以顺铂为基础的放化疗已被广泛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然而,由于顺铂可诱发严重的毒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肾、耳及神经毒性,且需大量水化,患者耐受性差,多项同期放化疗随机临床研究显示超过1/3患者未能完成3周期同步顺铂化疗。此外,尽管鼻咽癌整体疗效显著提高,但仍有约10%的患者面临肿瘤残留或复发,且由于潜伏的全身微小病灶,约20%的患者在放化疗结束后5年内出现转移,并且伴随长期生存而来的生活质量问题也有待解决。因此,寻找低毒有效的治疗药物,探索最佳的化疗周期,突破放疗设计剂量限制瓶颈,缩小放疗靶区成为近年来鼻咽癌减毒增效治疗研究中关注的重点。
1.1 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同步化疗低毒等效方案
——洛铂vs.顺铂
洛铂作为第三代铂类药物,在既往研究中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且毒性比顺铂小。2021年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郭翔教授团队[1]在Lancet Oncology上发表了一项关于洛铂或顺铂联合5-Fu作为诱导化疗方案,随后予洛铂或顺铂同步放化疗的III期随机、对照、非劣效临床研究。共纳入502例患者,按1:1随机分配到洛铂组(n=252)或顺铂组(n=250)。两组患者分别接受2周期以洛铂或顺铂为基础的诱导化疗和2周期同步化疗。结果显示,中位随访75.3个月后,两组患者生存结局相似,5y-PFS均无显著差异(意向治疗人群:75% vs. 75.5%;符合方案人群:74.8% vs. 76.4%;P值均>0.05)。洛铂组3-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顺铂组。该研究为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诱导化疗提供了一个低毒等效的新选择。但由于该研究开展时间较早,对照组采用的还是传统的PF方案,而目前有关诱导化疗的随机临床研究显示GP、TPF方案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因此以洛铂为基础的化疗与新一线化疗方案在疗效和毒性方面的对比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2 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化疗低毒等效方案
——奈达铂vs.顺铂
奈达铂作为第三代铂类药物,其特点是水溶性好,毒副作用小,无肾毒性和神经毒性。2018年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麦海强教授团队在Lancet Oncology上发表了关于奈达铂vs. 顺铂同步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的非劣效、III期临床研究2年随访结果[2],为奈达铂代替顺铂在鼻咽癌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该研究共入组402例患者,按1:1随机分配到奈达铂组或顺铂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2y-PFS相当,但奈达铂组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毒副反应明显更轻。2021年该团队更新了此项研究的5年随访数据并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3],与2年结果一致,两组患者长期疗效相当,顺铂组与奈达铂组的5y-PFS、5y-OS、5y-DMFS、5y-LRFS分别为81.4% vs. 79.8%,89.4% vs. 88.8%,85.9% vs 90.4%,92.6% vs 89.6%,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顺铂组患者任何级别或3-4级耳毒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奈达铂组(≥1级:82/200[41.0%] vs. 112/198[56.6%],P =0.002;3-4级:21[10.5%] vs. 35[17.7%],P =0.04)。据此,以奈达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被证实可作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另一种低毒等效的治疗选择。
1.3 局部晚期鼻咽癌降低诱导化疗强度
——2周期vs. 3周期
既往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同步放化疗基础上加上诱导化疗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加大化疗强度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增加治疗的毒副反应。虽然大多数随机对照研究将三周期诱导化疗方案定为初步的治疗方案,约3%-25%的患者由于毒性和治疗费用不能顺利完成三周期诱导化疗。并且,我们不能忽视额外的诱导化疗势必推迟放疗,而放疗作为鼻咽癌治疗的基石治疗一旦推迟则可能对患者最终的获益情况产生消极影响。迄今为止,尚未有临床试验专门对诱导化疗的最佳次数进行探究,且临床工作中亦无最相应的选择指南。对于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三周期诱导化疗可否减少至两周期,以进一步降低毒性反应又不影响疗效?2022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小东教授团队[4]在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了一项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行2周期或3周期诱导化疗的疗效及急性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该研究共纳入655例患者,根据诱导化疗周期数的不同,分为2周期组(n = 189例)及3周期组(n = 466例)。根据1:1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后,每组为189例患者。主要终点是5年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包括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期(LRRFS)、无进展生存期(DFS)等。结果显示,中位随访60个月后,两组患者无论在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局部复发还是远处转移的累积发生率方面,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5y-OS、DMFS、LRRFS、DFS分别为83.9% vs. 83.5%(p = 0.991),87.7% vs. 85.6%(p = 0.587),97.0% vs. 93.8%(p = 0.488)和79.4% vs. 79.3%(p = 0.89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根据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和治疗前E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组,亚组分析提示不同诱导化疗周期方案在不同亚组的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而毒性方面,3周期组患者的1-2级胃肠道反应(p < 0.00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p = 0.014)、白细胞减少症(p < 0.001)、贫血(p = 0.022)及肝脏毒性(胆红素增高,p < 0.001)发生率均明显高于2周期组。因此,该研究认为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而言,2周期诱导化疗方案的长期临床疗效与3周期方案相似,且治疗相关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不影响生存预后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诱导化疗周期数不仅能降低患者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减轻经济负担,还可能减少行根治性放疗的等待时间,并提高后续同步放化疗的依从性。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和对照研究来证实此结论。
1.4 局部晚期鼻咽癌低风险亚组降低同步化疗剂量强度
——2周期vs. 3周期
回顾性研究表明,顺铂同步化疗累积剂量达到200 mg/m2即可为局部晚期鼻咽癌带来生存获益,对于指南中推荐的三周期同步化疗可否减少至两周期,以进一步降低毒性反应又不影响疗效?2022年1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麦海强教授团队在JCO上发表了一项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中的低风险亚组患者(治疗前EBV DNA< 4,000 copies/mL)给予2周期顺铂同步化疗的降低化疗强度的非劣效、II期、随机对照研究[5]。该研究共入组332例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2周期或3周期顺铂(100 mg/m2)同步化疗。主要终点是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无远处转移生存期、局部无复发生存期等。结果显示,中位随访37.7个月后,两组患者无论在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局部复发还是远处转移的累积发生率方面,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3y-PFS分别为88.0% vs. 90.4%。而毒性方面,3周期组患者的3-4级黏膜炎、低钠血症和皮炎发生率均明显高于2周期组,分别为41 [24.8%] vs. 25 [15.1%];26 [15.8%] vs. 14 [8.4%];9 [5.5 %] vs. 2 [1.2%],且3周期组患者还表现出更多的各级听力障碍、口干、皮肤纤维化及长期生活质量受损。因此,该研究认为放疗联合2周期顺铂同步化疗可能是低风险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替代选择方案。而对于高危患者,能否同样减少化疗周期数尚不得而知,如何降低这部分患者的毒性反应还需进一步研究。
1.5 局部晚期鼻咽癌高危亚组的增效治疗
——卡培他滨节拍式辅助化疗
尽管绝大多数鼻咽癌患者在放化疗结束后肿瘤可达到完全缓解,但由于潜伏的全身微小病灶,仍有约30%的患者在放化疗结束后5年内出现疾病进展。虽然辅助化疗可能进一步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但其在鼻咽癌中的疗效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表明,PF或GP方案辅助化疗无法带来生存获益,可能与大多数患者在放化疗后身体耐受性差,无法完成这类高强度传统化疗有关。因此,寻找低毒有效,耐受性好的辅助治疗策略是目前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节拍化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抗肿瘤治疗模式,与传统化疗使用最大耐受剂量治疗肿瘤不同,节拍化疗通过低剂量、长时间的节拍应用细胞毒药物,使药物能够长时间维持在相对较低的血药浓度,从而在改善疾病控制的同时大幅降低毒副反应,尤为适合放化疗结束后鼻咽癌患者的维持治疗。既往已有多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的节拍维持治疗可显著减少高危鼻咽癌患者的复发与转移,且毒性相对较低,耐受性好。据此,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马骏教授团队[6]开展了一项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明确放化疗后使用卡培他滨节拍维持治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高危亚组患者中的价值,研究结果于2021年6月发表在Lancet杂志。该研究共纳入全国14家医院共40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卡培他滨组(n=204)或观察组(n=202),卡培他滨剂量为650mg/m2,一天两次,维持一年。主要终点是无失败生存期。结果显示,中位随访38个月后,卡培他滨组3年无失败生存率较观察组提高近10%[85.3%(95%CI:80.4-90.6)vs. 75.7%(95%CI:69.9-81.9),HR=0.5(95% CI:0.32-0.79;p=0.0023)]。手足综合征是与卡培他滨相关的最常见不良事件,18例患者(9%)出现3级手足综合征,仅1例患者出现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据此,在放化疗后加入节拍式卡培他滨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高危亚组患者的无失败生存率,且安全性可控,可作为这部分患者辅助治疗的有效选择。
1.6 N0-N1期鼻咽癌放疗减毒方案
——上颈放疗vs.全颈放疗
鼻咽癌极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70%以上患者在确诊时即存在颈部淋巴结受累。为了根除肿瘤病灶,传统放疗靶区通常包括双侧全颈,推荐实施全颈部照射(WNI)。然而既往研究表明,全颈放疗后有高达40%的患者在2年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近30%的患者因颈部皮肤晚期毒性受影响以及约40%的患者出现食管晚期毒性,全颈放疗所带来的严重毒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国内学者们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缩小放疗范围的研究,以期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患者的放疗副反应。2022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马骏教授团队在Lancet Oncology上发表了一项针对N0-1的鼻咽癌患者给予选择性上颈放疗(UNI)对比全颈放疗(WNI)的多中心、非劣效、III期随机对照研究[7]。该研究共纳入446例患者,按1:1随机分配到UNI组(n=224)和WNI组(n=222)。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UNI组合WNI组3年区域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局部无复发生存率均相似,分别为97.7% vs. 96.3%,99.1% vs. 96.4%,94.6% vs. 93.5%和97.3% vs. 95.4%。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急性放射相关毒副反应相似,但UNI组晚期毒性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肤毒性、吞咽困难等发生率明显更低,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较WNI组降低近10%。该研究结果对于N0-N1期鼻咽癌患者颈部放疗范围的确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超过70%的新诊断鼻咽癌患者表现为单侧颈部淋巴结受累或无淋巴结受累,预计将有大量患者可以从这种有效且毒性较小的治疗中受益,对未受累颈部进行下颈部保护可作为这一类患者治疗的有效选择。
1.7 局部晚期鼻咽癌局部控制率的提高
——基于DWI的放疗靶区雕刻
尽管近年来鼻咽癌整体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但仍有约10%的患者面临肿瘤残留或复发。由于正常组织和危及器官的剂量限制,靶区推量成为放疗计划设计中的难点。充分利用肿瘤内部的异质性进行靶区雕刻,选择性地进行部分靶区推量为提高肿瘤控制率带来可能。2022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刘峰教授团队[8]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上发表了一项基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进行局部晚期鼻咽癌剂量雕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共纳入260例III-IVa期鼻咽癌患者,按1:1随机分配到DWI引导的剂量雕刻调强放疗组(DP-IMRI,A组)或常规MRI为基础的IMRT组(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2-3周期TPF或TP方案诱导化疗及后续顺铂为基础的同步化疗。在A组患者中,在GTVnx基础上增加了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进行雕刻的靶区GTVnx-DWI,并进行放疗推量:T1-2期给予75.2 Gy/32 fx,T3-4期给予77.55 Gy/33 fx,单次分割剂量2.35Gy。在B组患者中,GTVnx给予常规70.4-72.6Gy/32-33fx,单次分割剂量2.2 Gy。结果显示,剂量雕刻组放化疗结束后CR率显著高于常规放疗组(99.2% vs. 93.8%,p=0.042),并且在2y-DFS、LRFS、LRRFS、DMFS、OS方面均优于常规放疗组,分别为93.6% vs. 87.5%,100% vs. 91.3%,95.8% vs. 91.3%,97.8% vs. 90.9%,100% vs. 94.5%,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急性和晚期毒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该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影像学技术中的ADC值对肿瘤内部进行靶区雕刻并给予放疗推量,突破了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剂量限制的瓶颈,在不增加放疗毒性的同时又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为鼻咽癌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2.多种手段助力复发转移鼻咽癌的综合治疗——从化疗、免疫到手术的进展
鼻咽癌复发转移后治疗难度大,效果差,针对这类患者,寻找高效低毒的治疗手段迫在眉睫。以GP方案为基础的一线治疗为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希望,卡培他滨维持化疗也在晚期鼻咽癌中初现疗效。对于可手术的局部复发鼻咽癌,内镜下行微创手术不仅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还能极大降低毒副反应。此外,近年来以抗PD-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在多个瘤种中取得了巨大进展。鼻咽癌作为我国高发的特色癌种,在中国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国产PD-1单抗在鼻咽癌领域全面开花,多项高质量临床研究成功开启了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免疫治疗的全新篇章。
2.1 复发转移鼻咽癌一线化疗方案GP vs. PF
长期随访更新
2016年10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张力教授团队[9]首次证实了GP方案相比于传统PF方案一线治疗复发转移鼻咽癌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发表在Lancet杂志。该研究共纳入362例患者,按1:1随机分配到GP组或PF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显示,GP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较PF组延长了1.4个月,进展风险降低45% [7个月 vs. 5.6个月,HR=0.55(95% CI:0.44-0.68,p<0.0001)],同时在反应率和总生存期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奠定了GP方案的一线治疗地位。2021年8月,该团队更新了此项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并发表在JCO上[10]。在经过近70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后,GP组的中位OS较PF组延长3.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8% [22.1个月vs. 18.6个月,HR=0.72(95%CI:0.58-0.90,p=0.004)]。1年、3年、5年OS率分别为79.9% vs. 71.8% (p=0.093),31.0% vs. 20.4%(p=0.021),19.2% vs. 7.8%(p<0.001),GP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5年总生存。该研究的长期结果进一步巩固了GP方案在复发转移鼻咽癌的一线治疗地位。
2.2 新诊断转移性鼻咽癌的维持治疗
——卡培他滨维持化疗
卡培他滨维持治疗能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高危亚组患者的3年无失败生存率,但其在转移性鼻咽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清楚。2022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向燕群教授团队[11]在JAMA Oncology上发表了一项有关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对新诊断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影响的I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共纳入104例新诊断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4-6周期紫杉醇+顺铂+卡培他滨(TPC)诱导化疗后肿瘤得到控制,随后按1:1随机分配到卡培他滨维持组(1000mg/m2,bid,d1-14,Q3W)或最佳支持治疗组(BSC)。结果显示,卡培他滨维持治疗依从性好,中位维持化疗周期数为24周期(2-34周期)。卡培他滨组有23例(44.2%)进展或死亡,而BSC组有37例进展或死亡(71.2%)。卡培他滨组中位PFS较BSC组显著延长[35.9个月vs. 8.2个月,HR=0.44(95%CI:0.26-0.74;P=0.002)],客观有效率更高(25% vs. 11.5%),中位有效时间持续更长(40个月vs. 13.2个月)。毒性反应方面,卡培他滨维持期间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有贫血、手足综合征、恶心呕吐、疲劳和粘膜炎,没有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病例,整体安全性可控。该研究结果为改善转移性鼻咽癌疗效提供了一个低毒有效的治疗选择。且该团队正在开展一项针对转移性鼻咽癌一线使用TPC对比GP方案的III期随机对照研究,可能为这部分患者提供新的一线治疗选择。
2.3 不可手术的局部复发鼻咽癌治疗
——放疗+免疫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陈明远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关于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IMRT治疗不可手术的局部复发鼻咽癌的单臂、II期临床研究[18],于2021年10月发表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该研究共纳入25例患者,接受IMRT联合特瑞普利单抗240mg,Q3W,最多7周期,主要研究终点是放疗后3个月的客观缓解率。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14.6个月,放疗后3个月评价总体反应率为79.2%(19例),疾病控制率为95.8%(23例)。1y-PFS高达91.8%(95%CI:91.7%-91.9%)。整体毒性反应可控,≥3级的晚期毒性反应主要有鼻咽坏死(28%)、鼻咽出血(12%)和牙关紧闭(4%)。该研究首次评估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IMRT在不可手术复发鼻咽癌中的作用,其安全性良好,反应率高,但因其样本量较小,且缺乏对照,因此还需要更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特瑞普利在这部分患者中的作用。
2.4 可手术的局部复发鼻咽癌治疗
——内镜手术vs. IMRT
随着内镜设备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耳鼻喉科医生对鼻咽颅底解剖认识的不断加深,局部复发鼻咽癌内镜手术相比再程调强放疗的优势逐渐凸显。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文卫平教授联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陈明远教授团队共同完成的一项对比分析内镜手术和调强放疗在治疗可切除局部复发鼻咽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I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0],于2021年3月发表在Lancet Oncology上。该研究共纳入三个中心的200例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肿瘤局限于鼻咽腔、后鼻孔或鼻中隔、咽旁浅间隙或蝶窦底壁,按1:1随机分配至内镜手术组或IMRT组。主要终点为3年总生存率。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内镜手术组的死亡风险降低53%,3年总生存率明显优于调强放疗组(85.8% vs. 68%,p=0.0015),且内镜手术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和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均明显优于调强放疗。但两组的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毒性反应方面,接受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3级晚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3%,而IMRT组发生率为37%。内镜手术可显著降低放射性脑损伤、颅神经损伤、耳毒性、口干、颈部组织损伤骨坏死、牙关紧闭、咽黏膜炎和鼻出血的发生率。其中IMRI组最常见的≥3级的放疗相关晚期毒性反应是咽黏膜炎,发生率分别为26%。内镜手术组≥3级手术相关的毒性反应发生率为6%,包括术中出血、术后出血、伤口感染和鼻甲粘连。该研究为可切除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相比于调强放疗,内镜手术可显著改善可切除复发鼻咽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可推荐作为该患者人群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需更多数据进一步证实这一治疗策略的疗效。
2.5 复发转移鼻咽癌的后线治疗探索
——PD-1单抗单药治疗
特瑞普利单抗是重组人源化抗PD-1 IgG4单克隆抗体,临床前研究显示,其与国外上市的同类药物相比具有很好的疗效、安全性及低免疫原性。2021年1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团队在JCO上发表了一项关于特瑞普利单抗后线治疗复发转移鼻咽癌的多中心、单臂、II期临床研究POLARIS-02[12]。该研究共入组来自17个中心的190例患者,均接受特瑞普利单抗3mg/kg,每两周一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结果显示,在总体人群中,有5例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40例疾病稳定,ORR为20.5%,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疾病控制率(DCR)为41.6%,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2.8个月,中位PFS为1.9个月,中位OS达17.4个月,且ORR与PD-L1的状态无关。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ORR与EBV DNA的下降有关,从基线检查到第28天EBV DNA下降≥50%的患者ORR明显高于下降幅度<50%的患者(48.3% vs. 5.7%,p=0.0001),提示血浆EBV DAN拷贝数的变化可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该研究作为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已完成的最大规模的针对一线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复发转移鼻咽癌的免疫检治疗临床研究,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特瑞普利显著改善了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成为后线治疗复发转移鼻咽癌的新选择。
另一项由张力教授牵头开展的CAPTAIN研究评估了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既往至少二线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3],2021年11月发表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该研究共入组156例患者,ECOG评分为0分的患者占15.4%,评分为1分的患者占84.6%。所有患者均接受过二线以上治疗失败后再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其中41%的患者为三线及以上化疗失败。结果显示,卡瑞利珠单抗三线及以上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客观缓解率(ORR)28.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达17.4个月。虽然CAPTAIN研究入组患者基线较差,但最终的临床结果却令人惊喜。
基于以上两项研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特瑞普利单抗和卡瑞利珠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系统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的适应症。
2.6 复发转移鼻咽癌新一线治疗探索
——GP方案+PD-1单抗
鉴于PD-1单抗在复发转移鼻咽癌后线治疗中的效果较好,将其提前至一线治疗的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有关特瑞普利单抗+ GP方案对比安慰剂+ GP方案一线治疗复发转移鼻咽癌的III期临床研究(Jupiter 02)[14],2021年6月发表在Nature medicine。该研究共纳入289例患者,是目前鼻咽癌一线治疗样本量最大的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按1:1随机分配到特瑞普利+ GP组(n=146)或安慰剂+ GP组(n=143),主要终点为PFS。结果显示特瑞普利组的中位PFS较安慰剂组延长3.7个月,[11.7个月 vs. 8个月,HR=0.52(95% CI:0.36-0.74,p=0.0003)],死亡风险降低4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长达10个月,比安慰剂组延长接近1倍,且安全性良好,毒副反应可控。
另一项类似的由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张力教授牵头的CAPTAIN-1ST研究,是一项评估卡瑞利珠单抗+ GP方案对比安慰剂+ GP方案一线治疗复发转移鼻咽癌的多中心、III期随机对照研究[15],2021年6月发表在Lancet Oncology上。该研究共纳入263例患者,按1:1随机分配到卡瑞利珠单抗+GP组(n=134)或安慰剂+GP组(n=129),分别接受卡瑞利珠单抗200mg或安慰剂+GP方案,联合治疗4-6周期后,继续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或安慰剂维持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毒性不可耐受或其他需要终止治疗的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PFS。研究结果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GP能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PFS [9.7个月vs. 6.9个月;HR=0.54(95%CI:0.39-0.76,p=0.0002)],疾病进展风险降低46%,两组患者毒性反应可控。
两项研究结果都肯定了PD-1单抗联合GP方案作为复发转移鼻咽癌一线治疗的疗效,联合方案有望成为新的一线治疗选择,也因此特瑞普利单抗和卡瑞利珠单抗均已获批局部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相信会使更多的晚期鼻咽癌患者获益。
3.鼻咽癌放化疗后毒副反应的有效预测和管理
鼻咽癌放化疗中及放化疗后伴随的毒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长期生活质量,对毒副反应进行积极有效的预测和管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内容。
3.1 鼻咽癌放疗后腮腺分泌功能的预测
——基于动态ADC的监测
尽管IMRT时代鼻咽癌的放疗使腮腺的受照剂量大幅降低,但辐射引起的口干仍不可避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早期预测腮腺分泌功能的变化,通过调整放疗计划或使用某些特定的正常组织保护剂可能有利于降低放疗后口干的发生率。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冯梅教授团队[16]通过利用放疗中腮腺ADC动态变化对头颈肿瘤(主要是鼻咽癌)患者的腮腺分泌功能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从放疗15次开始,随着放疗剂量的不断增加,腮腺的平均ADC值逐渐增高,与腮腺的分泌功能和腮腺体积大小呈反比。通过功能影像对腮腺功能的改变进行早期无创性预测,将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的治疗计划进行调整,以尽可能降低口干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3.2 鼻咽癌放疗后脑损伤所致认知障碍的处理
——长春西汀+地塞米松
鼻咽癌放疗后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如头痛、呕吐、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临床实践中,一旦确诊放疗后脑损伤通常采用地塞米松、神经营养、高压氧、脑血管扩张等药物联合尽快控制脑损伤,避免症状进一步加重。长春西汀作为半合成长春胺衍生物,对脑血管有较高的选择性扩张作用。研究显示长春西汀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可增强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改善患者放射性脑损伤所致的认知障碍,并可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包括TLR2、TLR4、IL-20、IL-8、TNF-α、IFN-γ等。与地塞米松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治疗显着提高了患者精神状态检查评分[17]。
3.3 鼻咽癌放化疗口腔黏膜炎的处理
——益生菌混合制剂和颌面口腔按摩
口腔黏膜炎是鼻咽癌放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甚至导致治疗中断,影响患者疗效。临床上常用康复新、双花百合片等药物进行预防或对症处理,但仍然没有公认的标准疗法用于口腔黏膜炎的预防和治疗。
一项使用益生菌混合制剂预防鼻咽癌放化疗口腔黏膜炎的II期随机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8],服用益生菌混合制剂的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明显降低。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在大鼠模型中,益生菌混合制剂可以改善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降低炎症反应,促使肠道菌群结构恢复正常。总之,益生菌混合制剂通过增强鼻咽癌患者的免疫反应和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显著降低了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虽然此项研究入组了77例患者,也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但研究中的益生菌混合制剂的安全性和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此外,一项采用颌面口腔按摩的物理疗法减轻鼻咽癌放疗引起的重度口腔粘膜炎(≥3级)的II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表在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上[19]。共155例患者接受治疗,1:1随机分配到按摩组(n=76)和常规护理组(n=79),结果显示按摩组重度口腔黏膜炎(SRTO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3% vs. 46.8%,P = 0.008)。按摩组RTOM和SRTOM的中位发生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RTOM:12天vs 10天,HR= 0.52,P < 0.001;SRTOM:28.5天 vs 19天,HR=0.5579,P = 0.002),且按摩组RTOM和SRTOM的中位持续时间更短(RTOM:20.7天 vs 24.7天,P = 0.001;SRTOM:8.05天vs 13.08天,P < 0.001)。该研究中采用颌面口腔按摩的方式显著降低重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为鼻咽癌放化疗中的毒性控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4.鼻咽癌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
鼻咽癌放化疗后远处转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早预测这一类高转移风险的患者并给予强化治疗,或许能改变这部分患者的治疗结局。
4.1 基于MRI深度学习建立局部晚期鼻咽癌无远处转移
生存预测模型
Zhang[20]等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磁共振特征模型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无远处转移生存进行预测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33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利用深度学习构建基于MRI图像(包括T2和T1增强序列)和临床特征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基于深度学习特征、N分期、血浆EBV DNA和治疗方案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有效地将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有利于临床上根据不同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诊疗策略的制定。
4.2 鼻咽癌早期转移预测模型的建立
鼻咽癌放化疗后6个月内即出现早期远处转移的患者治疗效果很差,及早预测这一类高转移风险的患者并给予强化治疗,或许能改变这部分患者的治疗结局。麦海强教授团队[21]通过建立有效的预后列线图来预测鼻咽癌患者发生早期转移(治疗后6个月内出现转移)的风险,以指导强化治疗的实施。该研究对9021例鼻咽癌患者按2/3和1/3的比例随机分组,分别选择6044和29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结果显示,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分别有174例(2.9%)和81例(2.7%)患者出现早期转移。治疗前血浆EBV DNA、N分期、LDH、ALP、BMI和性别是发生早期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的预后列线图能很好地预测早期转移的发生风险,为患者的强化治疗提供依据。
【主编】
郎锦义 四川省肿瘤医院
胡超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马 骏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副主编】
陈晓钟 浙江省肿瘤医院
林少俊 福建省肿瘤医院
易俊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朱小东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
冯 梅 四川省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韵彬 福建省肿瘤医院
范 铭 四川省肿瘤医院
高 劲 安徽省立医院
高 黎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何 侠 江苏省肿瘤医院
胡德胜 湖北省肿瘤医院
胡国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
金 风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兰 美 四川省肿瘤医院
李金高 江西省肿瘤医院
刘秋芳 陕西省肿瘤医院
刘士新 吉林省肿瘤医院
秦继勇 云南省肿瘤医院
曲 颂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申良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王佩国 天津市肿瘤医院
王卫东 四川省肿瘤医院
王孝深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王 颖 重庆市肿瘤医院
王若峥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 慧 河南省肿瘤医院
吴湘玮 湖南省肿瘤医院
夏云飞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翟利民 山东省肿瘤医院
【专家顾问】(审稿专家)
洪明晃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卢泰祥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潘建基 福建省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
[1]Lv X, Cao X, Xia WX et al. Induction chemotherapy with lobaplatin and fluorouracil versus cisplatin and fluorouracil followed by chemo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IVB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 open-label, non-inferiority,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1; 22: 716-726.
[2]Tang LQ, Chen DP, Guo L et al.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with nedaplatin versus cisplatin in stage II-IVB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 open-label, non-inferiority,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18; 19: 461-473.
[3]Tang QN, Liu LT, Qi B et al. Effect of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With Nedaplatin vs Cisplatin on the Long-term Outcomes of Survival and Toxic Effects Among Patients With Stage II to IVB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5-Year Follow-up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21; 4: e2138470.
[4]Jiang Y, Chen K, Yang J et al. Optimize the number of cycles of induction chemotherapy for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alysis. J Cancer 2022; 13: 426-435.
[5]Li XY, Luo DH, Guo L et al. Deintensified Chemoradiotherapy for Pretreatment Epstein-Barr Virus DNA-Selected Low-Risk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Phase II Randomized Noninferiority Trial. J Clin Oncol 2022; Jco2101467.
[6]Chen YP, Liu X, Zhou Q et al. Metronomic capecitabine as adjuvant therapy in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2021; 398: 303-313.
[7]Tang LL, Huang CL, Zhang N et al. Elective upper-neck versus whole-neck irradiation of the uninvolved neck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 open-label, non-inferiority,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2.
[8]Fu S, Li Y, Han Y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uided Dose Painting in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Induction Chemotherapy Plus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22.
[9]Zhang L, Huang Y, Hong S et al. Gemcitabine plus cisplatin versus fluorouracil plus cisplatin in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6; 388: 1883-1892.
[10]Hong S, Zhang Y, Yu G et al. Gemcitabine Plus Cisplatin Versus Fluorouracil Plus Cisplatin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Final Overall Survival Analysis of GEM20110714 Phase III Study. J Clin Oncol 2021; 39: 3273-3282.
[11]Liu GY, Li WZ, Wang DS et al. Effect of Capecitabine Maintenance Therapy Plus Best Supportive Care vs Best Supportive Care Alone o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ho Had Received Induction Chemotherapy: A Phase 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ncol 2022.
[12]Wang FH, Wei XL, Feng J et al. Efficacy, Safety, and Correlative Biomarkers of Toripalimab in Previously Treated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POLARIS-02). J Clin Oncol 2021; 39: 704-712.
[13]Yang Y, Zhou T, Chen X et al. Efficacy, safety, and biomarker analysis of Camrelizumab in Previously Treated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APTAIN study). J Immunother Cancer 2021; 9.
[14]Mai HQ, Chen QY, Chen D et al. Toripalimab or placebo pl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Nat Med 2021; 27: 1536-1543.
[15]Yang Y, Qu S, Li J et al. Camrelizumab versus placebo in combination with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APTAIN-1st):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1; 22: 1162-1174.
[16]Feng M, Yin Q, Ren J et al.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ADC Changes of Parotid Glands During Radiotherapy Predict the Salivary Secreta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arcinoma. Front Oncol 2021; 11: 651537.
[17]Zhang P, Cao Y, Chen S, Shao L. Combination of Vinpocetine and Dexamethasone Alleviate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following Radiation Injury. Pharmacology 2021; 106: 37-44.
[18]Xia C, Jiang C, Li W et al. A Phase I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nd Mechanistic Studies Using Improved Probiotics to Prevent Oral Mucositis Induced by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Front Immunol 2021; 12: 618150.
[19]Yang G, Feng D, Li F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hase II trial of maxillofacial and oral massage in attenuating severe radiotherapy-induced oral mucositis and lipid metabolite change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Radiother Oncol 2021; 163: 76-82.
[20]Zhang L, Wu X, Liu J et al. MRI-Based Deep-Learning Model for 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in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J Magn Reson Imaging 2021; 53: 167-178.
[21]Lu ZJ, Liu LT, Sun XS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prognostic nomogram to predict early metastasi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within six months after radiotherapy and to guide intensive treatment. Radiother Oncol 2021; 162: 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