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医家号
换一批

  • Tumor公社

    《Tumor公社》 肿瘤医学开放式媒体平台,打造肿瘤医学领域一站式解决方案,致力于为用户公众及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的肿瘤资讯、科普知识。看百科、找医生、指南分享、搭建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肿瘤、认识肿瘤、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全面科学素质普及,共建肿瘤医学科普生态圈。

  • caca乳腺癌科普基地

  • 癌症防治网

  • 耿刚教授

  • 肿瘤好医生

    专注肿瘤专家报道,专注肿瘤人文报道,全面、细致、详实的让你了解每一位肿瘤领域大咖。

  • CACA早筛科普基地

    中国抗癌协会早癌筛查科普教育基地官方账号

“2022中国肿瘤早筛科普论坛”专家说——王丹波教授:早诊早筛早干预,创造一个没有宫颈癌的世界

爱筛网   |   作者: 爱筛网   |   2022-04-22   |   5 0

健康科普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第一大恶性肿瘤,呈现着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升高且年轻化的趋势,仅2020年我国新发宫颈癌就高达近12万,死亡病例近6万,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

    4月18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主办,爱筛网承办,泛生子基因协办的 “整合资源 科学防癌”——2022中国肿瘤早筛科普论坛暨“中国肿瘤早筛科普工程”成果与展望发布会隆重举行。

    作为病因明确,最有望通过早期预防、早期筛查和治疗消除的恶性肿瘤,宫颈癌的早筛早诊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会上,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肿瘤医院院长、辽宁省肿瘤研究所所长王丹波教授进行了《宫颈癌早筛早诊》的精彩分享,对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

1.png

    消除误解——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并没有想象中如此可怕,作为目前唯一病因明确的恶性肿瘤,病因明确意味着其可防可治!”

    很多人有着感染HPV就会转变为宫颈癌的看法,针对这种大众误区,王丹波教授谈到,导致宫颈癌的病因是人乳头瘤病毒(HPV),在人的一生中被其感染的概率非常大,很多人存在误区,实际上只有持续感染HPV才会导致宫颈癌的癌前病变或者有宫颈癌的风险,多数人一过性的感染,不必对此过度恐慌。

    早期发现——及早发现癌前病变

    病毒感染到宫颈癌的发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王丹波教授谈到,“持续感染HPV—癌前病变—宫颈癌”的过程一般有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窗口内进行干预可以有效的遏制宫颈癌的发生与进展。当然,“狡猾的”宫颈癌在该时间窗口里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这就需要研发出合适的筛查技术进行早筛,给予早诊、早治,及早发现,尽早干预。

    注射HPV疫苗≠高枕无忧

    如何预防宫颈癌?这其中是否存在其他误区?王丹波教授给出了深入浅出的解释,宫颈癌三级预防包含:一级注射HPV疫苗,二级宫颈癌筛查,三级规范化治疗。在我国,一级预防的HPV疫苗已基本做到全覆盖,囊括了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并逐渐国产化,虽然开始普及,但女性朋友们对此仍有很大的误区。

    不同价数的HPV疫苗,主要是注射年龄和覆盖高危型的差异。年龄方面,主张及早注射HPV疫苗。对于不同的价型,九价HPV疫苗似乎更受大家青睐,不过其只适合16~26岁人群,年龄区间窄,而从我国人群数据分析,接种年龄区间更广的二价HPV疫苗(HPV 16/18型),可以预防84.5%的宫颈癌和72%的高级别癌前病变,已经足够达到预防价值。

    接种HPV疫苗后可以不再进行宫颈癌筛查吗?王丹波教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HPV疫苗仅覆盖了部分高危亚型,还有少数没有覆盖,且非HPV导致的宫颈癌也曾有发生,尽管上述情况发生率不高,但也不能因为注射疫苗忽略宫颈癌的筛查。

    筛查先行——消灭宫颈癌的重要一步

    疫苗先行,但也不能忽视筛查,王丹波教授对广大女性如何规范进行宫颈癌早筛进行了阐述。

    自20世纪初宫颈癌筛查被广泛关注以来,研究者围绕着宫颈细胞学形态和HPV检测两大方向,不断优化技术,以求筛查可以更加有效、获益显著。其中简单、无创、便于操作的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通过短短一分钟的操作,就可以让女性远离宫颈癌,应该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

    基于大数据的临床试验结果,WHO、ASC/ASCCP/ASCP组织均十分重视,不断更新指南指导宫颈癌筛查。我国沿用的2017版《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也对此进行了指导,建议25~29岁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开始进行筛查。 

2.png

        检查结果异常≠宫颈癌

        “HPV/TCT—阴道镜—组织学检查”共同组成了宫颈癌筛查的三阶梯,逐级向上的三阶梯让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无处遁形。不过即使HPV和/或TCT结果异常也不必过度恐慌,王丹波教授提示到,结果异常并不意味着已经得了宫颈癌,一旦发现检查异常,医生会本着风险同等管理原则,制定进一步检查方式和随访方案,进行精细化、个体化管理,在此阶段进行随访和干预,就可有效阻止宫颈癌。

        此后,王丹波教授从检查手段与整合病因等角度分享了对宫颈癌筛查方向的思考与期盼。20世纪初开始探索的细胞学筛查(TCT)已经十分优化且特异度很高(90%),但并非十全十美。灵敏度偏低(53%~81%)、病理医师匮乏、实验室间结果差异、对腺癌程度不敏感、每2~3年一次的筛查周期以及细胞学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对癌前病变并不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因此,必要时可以结合p16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提高TCT的特异性。

        目前已有上百种检测方法的HPV检测恰好相反,高灵敏度(97.6%)导致特异度降低(84.8%),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在正常性活跃期的女性不同阶段中80%以上面临这HPV暴露风险,但90~95%人群感染会自行消散,免疫力可以清除感染,仅5~10%可持续感染可能导致宫颈癌前病变甚至宫颈癌的风险,仅1%会可能发展为宫颈癌。此前提到,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才会导致宫颈癌发生。

        HPV检测的高灵敏度反而带来了另一个矛盾,HPV恐慌症导致的过度医疗甚至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与卫生经济学并不相符。

        整合病因,更加精准筛查宫颈癌

        在如何精准筛查宫颈癌这一问题中,王丹波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整合病因,提高认识才可更加精准的筛查宫颈癌。高危型HPV才和宫颈癌相关,不同高危型的致癌风险亦有差异,病毒载量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是持续感染的风险人群,病毒与宫颈细胞整合后持续表达E6/E7蛋白后成为真正意义上持续感染的人群。基于此,根据风险人群的个体情况选取针对性的分型检测、病毒载量检测、高通量测序、病毒和细胞基因启动区域CpG位点的甲基化检测技术,才可更加灵敏、特异的筛查出宫颈癌。

        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大有可为

        提及人工智能技术,王丹波教授给予了高度期待,高度依赖专业医生专业判断的细胞病理、阴道镜检查是及早发现宫颈癌的重要手段,对于部分病变,需要非常专业的医生才能甄别,如果借助人工智能的辅助,可能会大大提升异常情况的发现,减少人为的差异,目前这些研究都在如火如荼的进展中,希望可以更快的为我们广大女性朋友作出贡献。

        顶层设计——创造一个没有宫颈癌的世界

        最后,王丹波教授提到,创造一个没有宫颈癌的世界,消除宫颈癌这一世界统一远景需要一步步的努力,首先应该实现2030年的控制目标,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要完成HPV预防性疫苗的全程免疫,70%的35~45岁的女性接受至少一次,推荐每5年一次的高精准度宫颈癌筛查,90%诊断明确的宫颈疾病患者得到合适的治疗,基于以上的措施,共同努力,达到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降低30%宫颈癌的死亡率。

        展望未来,任务依旧艰巨,寻求便于推广、敏感性特异性好,简便易行的筛查技术,做好宫颈癌的早筛早诊工作,实现2030控制目标,逐步向消灭宫颈癌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1.png

讲者信息

王丹波教授,博士生导师

辽宁省肿瘤医院院长,辽宁省肿瘤研究所所长,妇科教研室主任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委会候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治疗专委会副主委

CSCO妇科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委员

辽宁省医师协会副会长

辽宁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前任主委 

辽宁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委 

沈阳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委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副主编 

    会议信息:

    4月18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主办,爱筛网承办,泛生子基因协办的“整合资源 科学防癌”——2022中国肿瘤早筛科普论坛暨“中国肿瘤早筛科普工程”成果与展望发布会以线上直播的方式隆重举办。本次活动举办正值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旨在整合多方视角,向公众科普癌症早筛权威知识,推动公众提高早筛意识,科学防癌。

1.png




* 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Tumor公社》观点。转载此文章需经作者同意,同时注明作者姓名及来源。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