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医家号
换一批

  • Tumor公社

    《Tumor公社》 肿瘤医学开放式媒体平台,打造肿瘤医学领域一站式解决方案,致力于为用户公众及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的肿瘤资讯、科普知识。看百科、找医生、指南分享、搭建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肿瘤、认识肿瘤、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全面科学素质普及,共建肿瘤医学科普生态圈。

  • caca乳腺癌科普基地

  • 癌症防治网

  • 耿刚教授

  • 肿瘤好医生

    专注肿瘤专家报道,专注肿瘤人文报道,全面、细致、详实的让你了解每一位肿瘤领域大咖。

  • CACA早筛科普基地

    中国抗癌协会早癌筛查科普教育基地官方账号

乳房重建的前世今生

Tumor公社   |   作者: 于志勇   |   2023-08-23   |   0 0

摘录于由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于志勇教授所著《带蒂皮瓣在部分乳房重建中的应用》,充分让大家了解乳房再造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关于乳腺癌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埃德温史密斯(Edwin Smith)的手术草稿上。直到19世纪末,乳腺的治疗仍遵循不是很可靠的医学意见,也没有该疾病的生物学行为介受到魏尔肖关于乳腺癌起源的理论的启发,威廉·霍尔斯特德Williamlsd确立了乳腺癌最初是一种有限的局部疾病的观点。1894年,sd首次描述了乳房根治性切除术,该术式成为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最初,Halsted将乳房切除术后的伤口保持开放,后续二期愈合,强烈批评任何乳房重建的尝试,他认为这存在肿瘤复发的风险。

    根治性乳房切除术技术是一种有许多困惑的致残手术。例如,这种手会造成严重的淋巴水肿,肩部运动摩碍、慢性疼痛综合征和严重的局部机型[5.6]。因此,面对根治性乳房切除术的这些并发症,意大利外科医生Iginio Tansini建议用从躯干背侧取带蒂皮瓣覆盖伤口。然而,Tansini设计的这种皮瓣经常出现远端坏死。后来Tansini在研究了躯干区域血管后,于1906年详细描述了第一例带蒂皮瓣用于乳房再造术。然而这条看似自然的道路却在Halsted的肿瘤安全顾虑的背景上噶然而止。因此,女性不得不等待近一个世纪,才获得进行乳房再造的机会。

随着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改良根治性乳房切除术技术的引入,Halsted对乳房重建的负面影响开始改变。几年后,象线切除术出现,以及1981年放疗的出现,证明了较小的致残性手术的安全权性。此外,早期筛查使得患者能够早期诊断,新辅助全身治疗使得肿瘤在切除前缩小。最后,保留皮肤或者乳头的乳房切除术和保乳术技术的发展使得乳房重建进入新时代。

    除了肿瘤安全性的考量,乳房重建的前期尝试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例如,对侧乳房切除修补患侧、管状和球拍状皮瓣设计不良,还有供体部位并发症发病率高。随着对肌肉和皮肤血管供应的深入理解,1976 年开始重新审视背阔肌皮瓣,并在1年后成功地用于覆盖硅胶假体的乳房重建。与此同时,腹壁皮瓣技术逐渐完善,1982 年 Hartrampf 等人叙述了的一个标准化的乳房重建模式,即横形腹直肌肌皮瓣[12]。手术的简单性和不错的效果改变了乳房重建的观点,使其在患者和外科医生中得到普及。

    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提高,阻碍乳房重建的几个重要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即刻乳房重建的可行性使得患者更能接受重建手术,并带来了显著的心理效益。20世纪80年代,浅表血管区域解剖的重新发现为显微外科手术提供了基础,随后出现了各种新的自体重建技术。最终,显微外科手术面临着一些障碍,因为它的手术时间长,技术要求高,尤其是自由皮瓣;另一方面,麻醉技术的进展对增加适应证至关重要。因此,外科医生可以安全地进行这些时间更长、更具挑战性的手术方案

于志勇教授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学科带头人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乳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乳腺专家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

专业特长:乳腺肿瘤手术及综合治疗

学术成就:专注乳腺癌转移和耐药靶点开发研究,临床上肠道保乳及乳房重建,创新实践。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科技成果一等奖


* 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Tumor公社》观点。转载此文章需经作者同意,同时注明作者姓名及来源。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