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or公社》 肿瘤医学开放式媒体平台,打造肿瘤医学领域一站式解决方案,致力于为用户公众及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的肿瘤资讯、科普知识。看百科、找医生、指南分享、搭建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肿瘤、认识肿瘤、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全面科学素质普及,共建肿瘤医学科普生态圈。
专注肿瘤专家报道,专注肿瘤人文报道,全面、细致、详实的让你了解每一位肿瘤领域大咖。
中国抗癌协会早癌筛查科普教育基地官方账号
近日,肺癌晚期患者张林(化名)从湖南回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复诊。走进诊室时,他步履稳健,与半年前的状态截然不同。“颅内病灶明显缩小了!”医院综合中医科副主任夏良平告诉张林这个好消息。
今年年初,张林曾命悬一线,被送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时已是昏迷状态。不过,病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他的肿瘤病灶中存在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突变——这意味着可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延长生存期。
夏良平表示,肺癌患者中ALK突变发生的比例约为3%-8%。因有靶向抗癌药物可用且疗效显著,该突变又被称为“钻石突变”,代表“稀少又幸运”。
张林赠送的锦旗
不幸中的“幸运”
2023年春节期间,张林在湖南当地医院查出肺癌脑转移、纵膈淋巴结转移。节后一天,他被紧急送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
夏良平专家团队经评估认为,张林的肿瘤已广泛转移至颅脑,小脑、脑干均有转移灶且进展快,病情危重。
“我们想对他进行肿物穿刺。”夏良平回忆,穿刺可以明确病理及基因状态,尽快控制肿瘤生长。如果患者有突变基因、对药物比较敏感,就还有救治的可能性;如果不做穿刺,就没法预测他身上的是哪一种突变基因,也无法用药。
不过,彼时张林处于昏迷状态,穿刺操作风险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危及生命。在治疗组跟家属反复讨论后,家属知悉了相关病情及诊疗的目的和风险,最终同意接受穿刺及放疗,“我们都希望能有奇迹出现”。
穿刺后,张林依旧处于浅昏迷状态,最高体温39摄氏度,双肺可闻及湿罗音。因为昏迷和肺癌阻塞双重因素,张林发生了阻塞性肺炎,医院给予病重通知。此时,家属们仍表现出了积极态度,坚信他能渡过难关。
所幸,穿刺活检结果带来了好消息——张林的癌症类型是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ALK(+)!随后的基因检测结果也证实,张林属于ALK融合突变,这意味着他有靶向药物可用,延长生存期。
夏良平介绍,ALK是一种穿膜蛋白及受体络氨酸激酶,能够促进早期大脑及特定神经元的发育,只在人类早期胚胎期发挥作用,之后长时间处于永久休眠期。
在正常细胞中,ALK处于非活化状态。当发生基因变异时,它就会在其他组织中异常表达,并增强活性。活性增强后的ALK会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使得细胞过度增殖并逃避凋亡,最终形成肿瘤。
ALK基因融合最早被发现于淋巴瘤,后来也被证实为肺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改变之一。研究显示,ALK融合突变在我国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约5%,常见于年轻、不吸烟、其他致癌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肺腺癌。
目前,针对ALK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并且国内三代ALK抑制剂成功进入国家医保,“正惠及更多患者,助力肺癌患者早日迈入慢病化时代。”夏良平说。
找回生命希望
明确张林的基因分型后,夏良平立即带领治疗组在他的胃管内注入阿来替尼,开展靶向抗肿瘤治疗。
曙光初现,但医护团队仍如履薄冰。他们既要观察药物副作用,又要警惕张林在长期卧床昏迷状态下,营养、感染和误吸的可能。
在历时一周的靶向治疗过程中,张林发生过发热感染,有时则疼痛难忍,烦躁不安。经治疗团队照料及家人陪伴,他的情况逐渐开始好转,从意识模糊到可做握拳、眨眼等简单活动,又进一步转变为意识清醒,能简单言语,最终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约半个月后,张林达到了出院条件。他记得那天走出院门时,广州街边繁花似锦,明晃晃的阳光照在脸上,仿佛让自己重新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也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近日,张林再次回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复诊时,已摆脱掉了轮椅,可以独自行走了。他为夏良平送来锦旗,感谢医生拯救了他的生命。
“医生一定要有精湛的医疗水平,又要有一心为病人的仁心,更要作为朋友去理解患者,把自己当成家属的一分子。医、患、家属共同讨论,制定出更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夏良平说。
重新回到生活正轨的张林
如今,张林称自己的状态非常好,51岁的他已经可以重返职场上班。“人不仅要活得要像钻石一样闪亮,还要像它一样坚强。我相信奇迹终会出现的!”他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