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or公社》 肿瘤医学开放式媒体平台,打造肿瘤医学领域一站式解决方案,致力于为用户公众及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的肿瘤资讯、科普知识。看百科、找医生、指南分享、搭建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肿瘤、认识肿瘤、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全面科学素质普及,共建肿瘤医学科普生态圈。
专注肿瘤专家报道,专注肿瘤人文报道,全面、细致、详实的让你了解每一位肿瘤领域大咖。
中国抗癌协会早癌筛查科普教育基地官方账号
做完胃肠镜检查后得知医生给我做了活检,是不是疑似患癌?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活检是什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要取活检,以及胃肠镜为什么要取活检。
胃肠镜检查后做活检是疑似癌症?
很多患者做完胃肠镜之后得知做了活检,非常担心的问道:
“医生,我这个结果是不是特别不好?是不是得了癌症,没事,有啥你直接给我说就行 ……”
取活检就是得癌症了吗?检就是得了癌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活检不一定就是得了癌症。胃肠镜检查及其活检是目前诊断消化道癌的有效手段。对于怀疑癌变的病灶,肯定是要取活检的。但并非所有取活检的病灶都是癌。
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活检是什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要取活检,胃肠镜为什么要取活检?是不是所有做胃肠镜的人都要取活检不是所有人都要活检,我们在胃肠镜检查中,如果发现了一些可疑的消化道病变,我们才会进行活检。
什么是活检?
活检是在医学上属于一种病理学的检查方法,在做胃肠镜时检查医生通过带摄像头的胃肠镜在胃肠道中地毯式的搜寻之后,钳出约5mm大的粘膜组织(主要在肉眼见有病灶或可疑病灶处),然后组织送至病理科或医学检测机构,在经过数十道程序的复杂操作后制成石蜡切片,由医生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判断病变性质及作出病理诊断,为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一款肠镜设备
活检的目的?
1:确定疾病的类型
通过:内镜做出的诊断叫做“内镜诊断”,可以直观地看到食道、胃和肠壁黏膜的外观形态异常,有无溃疡、息肉或糜烂、出血等,但仅靠胃镜下肉眼观察,并不能明确是哪种具体的疾病。而通过活检做出的诊断叫做“病理诊断”,可以明确是哪种胃病或哪种息肉,或者是胃炎、胃溃疡还是胃息肉?
还有,我们知道,临床上隆起性的一个小疙瘩都被成为“息肉”,但息肉又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等等,每种息肉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在病理切片上观察和分析了。
2:确定消化道疾病的严重程度
比如明确患者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炎症:非萎缩性胃炎还是萎缩性胃炎?萎缩的程度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是活动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以及炎症的程度如何?是否伴有肠上皮化生?是否存在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甚至明确有无癌变等。
3:明确病变的范围
比如胃镜看到了炎症或溃疡,但是肉眼看到的范围并不准确,炎症累及的范围到底有多大,是否累及了全胃,都需要用活检的病理结果来帮助判断病变范围。
再比如内镜下切除的息肉或病变,需要判断基底部有没有病变以及病变侵犯的深度,都需要活检来明确。
4:确定疾病的恢复情况
复查胃镜时检查患者的病痊愈了没有,胃镜下肉眼看到的胃黏膜组织痊愈了不代表病好了,只有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病灶消失了才是真正的痊愈。有些病人做了胃部手术,要定期复查,看看“吻合口”的情况,是否有异常情况出现。
5:帮助判断糜烂的食管或胃黏膜、肠粘膜是否发生癌变以及癌症的病理分型
有些肿瘤早期,病变范围非常小,甚至有时只是表现为局灶性黏膜发红或糜烂,内镜下根本就不以为会是肿瘤,结果活检后被证实为很早期的癌,甚至取完活检后就再也找不到其他地方的病灶了,这被称为“一点癌”;还有一些仅在显微镜下看到几个印戒细胞,所以活检可以帮助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而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可通过胃镜直接看到癌症位置、大小和形态,但并不能明确癌症组织的细胞来源(如鳞癌,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和恶性程度。所以在胃镜已经看到了肿瘤,仍需要做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才能确定肿瘤的分型及分化程度,随着“精准医学”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肿瘤病人后续还需要用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相关基因检测,从而更好地进行后续个体化治疗。
活检疼吗?
消化道粘膜是受内脏神经支配,不同于皮肤对疼痛的刺激反应,活检钳也很小,只是从消化道粘膜表面取下很小的组织,并不会感到疼痛。
活检注意事项
1.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药物,或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检查前需告知医生,提前停药或者谨慎活检。
2.一般活检后两个小时才可进食进饮,活检当天不宜进食辛辣刺激、过烫过硬等食物。有特殊情况的,按医生书面或口头交代的注意事项执行。
大多数人做完胃肠镜后取活检并不是很严重问题,没有必要太担心,是否需要取活检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