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医家号
换一批

  • Tumor公社

    《Tumor公社》 肿瘤医学开放式媒体平台,打造肿瘤医学领域一站式解决方案,致力于为用户公众及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的肿瘤资讯、科普知识。看百科、找医生、指南分享、搭建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肿瘤、认识肿瘤、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全面科学素质普及,共建肿瘤医学科普生态圈。

  • caca乳腺癌科普基地

  • 癌症防治网

  • 耿刚教授

  • 肿瘤好医生

    专注肿瘤专家报道,专注肿瘤人文报道,全面、细致、详实的让你了解每一位肿瘤领域大咖。

  • CACA早筛科普基地

    中国抗癌协会早癌筛查科普教育基地官方账号

加强四地合作交流 推动控烟行动实施

Tumor公社   |   作者: Tumor公社   |   2022-11-14   |   1 0

2022年11月11日,由中国控制吸烟协会、香港吸烟与健康委员会、澳门控烟联盟、台湾财团法人董事基金会联合主办、香港吸烟与健康委员会承办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烟害防治研讨会圆满闭幕。大会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召开,大会主题为「实践控烟目标,迈向无烟害环境」。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署长林文健医生、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胡大一教授、澳门控烟联盟召集人郑成业医生、香港吸烟与健康委员会主席汤修齐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毛群安司长在致辞中,肯定了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地区控烟工作都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指出四地距离各自的控烟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在今后的控烟道路上,四地控烟人士要坚守初心、坚定信心、聚拢合力、总结经验,为了人民健康,努力为控烟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胡大一会长在致辞中,回顾了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烟害防治研讨会的发起和发展历程,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通过在四地轮流成功举办的十届研讨会议,不仅凝聚了控烟共识,互相学习借鉴,相互交流合作,推动了各地控烟履约进程,而且增进了同胞间的感情和友谊,并肩发展,一起见证了控烟工作取得的成效。




        

        大会邀请了40多名来自两岸四地的控烟工作者包括政府官员、学者、从事公共卫生的专业人士及非政府组织代表汇报各地的控烟措施成果和目标,以及探讨如何在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框架下更全面落实执行MPOWER政策,加强控烟力度,从而跟随全球禁烟趋势,构建无烟环境,进一步防止烟害蔓延。

image.png

        在大会闭幕式上,香港吸烟与健康委员会汤修齐主席将“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烟害防治研讨会”的会旗云端交给澳门控烟联盟召集人郑成业先生,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烟害防治研讨会将在澳门举办。

image.png


        11月12日,由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主办、健康中国行动控烟行动工作组指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协办、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公益支持的第二十三届全国控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河南大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成功举办,大会主题为“远离烟草危害 推进控烟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吴翔天副司长作了题为“中国控烟工作进展和挑战”的主旨报告。他从全国控烟工作进展、困难和挑战及下一步思考三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特别强调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并做出战略部署,我国控烟机制日趋完善,各部委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控烟工作的合力,无烟环境建设持续加快,无烟法规保护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国家和地方控烟相关条例不断推进,戒烟服务便捷性显著提升,烟草危害宣传日益浓厚等等。但是,面对健康中国之控烟行动提出的目标,至2030年控烟立法覆盖人口达80%,成人吸烟率减至20%,控烟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他强调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探索控烟模式和方法、加快无烟环境建设、加强青少年控烟。要坚决遏制增量、减少存量和关注变量,进一步降低吸烟率,做好控烟宣传、无烟环境建设、无烟立法和控烟科研工作,推动控烟行动目标的实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杨杰研究员主持了“控烟立法 无烟环境建设”专题报告。


        廖文科副会长介绍了推动《中国控烟校园行》活动的基本思路及实施方法和路径。该活动由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公益基金会共同组织实施,三方联手推动中国控烟校园行活动。他详细介绍了将通过五个方面的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1. 以教育学会名义组织该项活动。

  2. 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3. 开展控烟知识线上答题活动。

  4. 开展控烟主题作品征集。

  5. 遴选全国优秀作品等。

        目前,已经有11个省开始启动中国控烟校园行活动,数十万学生开始进入平台学习。下一步,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将会同中国教育学会推动全国各省市实施该项行动,让中国控烟校园行活动覆盖更多的地区和学校。

        肖琳研究员介绍了2021年中国青少年烟草流行调查情况。202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中学生烟草流行调查。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936所初中和891所高中的136,296名初中生和132,954名高中生,总体应答率为95.9%。调查发现,中学生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分别为16.7%和4.7%,与2019年调查相比均下降1.2个百分点;中学生听说过电子烟的比例为86.6%,使用过电子烟的比例为16.1%,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为3.6%,与2019年相比,分别上升了9.2个、3.5个和0.8个百分点;过去30天看到有人在校园内吸烟的比例和在学校内几乎每天看到教师吸烟的比例分别为39.9%和8.6%,与2019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0.8个和1.3个百分点;烟草广告、促销和影视剧中的吸烟镜头有所减少,但过去30天看过电影、电视、录像/视频的学生中,报告看到过吸烟镜头的比例仍高达65,9%;不向未成年人销售卷烟和电子烟的相关政策仍未得到有效执行,2021年吸烟学生最近一次买烟未被拒绝的比例为77.2%,最近一次购买电子烟未被拒绝的比例为70.8%;虽然吸烟成瘾性认知水平小幅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35.7%),亟待提高。

        许桂华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控烟协会在与河南省、安徽省、广西和内蒙自治区爱卫办合作,共同推动控烟立法和创建无烟环境中所取得的成效时,她说有五点体会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是对省市县各级控烟负责人进行控烟能力培训,是推进控烟立法和创建无烟环境顺利进行的最佳选择。她指出,通过进行控烟能力培训,强化了他们对烟草危害的认知,提高了对保护公众避免烟草烟雾危害,实施控烟立法和创建无烟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是组织政府、人大立法部门负责人赴控烟立法和无烟环境创建工作建搞得好的典型城市学习考察,对确保立法质量至关重要。

        三是与省爱办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关注跟踪立法进展,高度重视利益部门的干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协商沟通,并及时进行止损至关重要。

        四是动员媒体进行广泛报道,让公众认识到控烟立法,创建无烟环境,可以有效保护所有的人避免受到烟草烟雾危害,从而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控烟立法的支持度,以利于形成社会共识和控烟氛围。

        五是发挥当地两会代表、社会知名人士的社会影响力,寻求他们对控烟的支持和参与,对加速控烟立法进程至关重要。

        熊静帆秘书长介绍了深圳的控烟条例修订与执行情况,经过2013和2014年两次修订基本上已实现了室内的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在2019版的条例当中,比较新的亮点是通过定义吸烟和烟草制品,将电子烟纳入了管控,也将深圳的禁烟标识做了更新,将电子烟纳入到了禁烟标识当中。深圳的控烟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分类管理、场所负责、公共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市控烟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控烟办有23家成员单位,其中有8家承担了控烟执法的单位。从执法数据看,控烟条例得到了有效的执行,从2014年3月1号至今,处罚的个人已经接近14万人次,罚款超过了700万元,处罚的场所78处,罚金超过90万元,同时开出警告的处罚场所已经接近八千个场所。目前,深圳市15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为19.79%,在国内也是居于比较好的水平。

        尹惠博士就“全球新型烟草制品监管政策进展及世卫组织的建议”做了主题发言。她说,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是公认的全球发展优先事项,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专门的具体目标。在过去的一年里,尽管COVID-19仍在全球大流行,各国仍然继续取得了烟草控制方面的进展。然而,随着卷烟销量下降,新型和新兴的尼古丁和烟草制品,如电子尼古丁传送系统(ENDS),则在许多市场迅猛增加。烟草业暗示,这些制品更加安全,因为它们不含烟草,于是通过吸引年轻人等方式,电子烟持续扩大着烟草业的利润收入。《世卫组织2021年全球烟草流行报告》对如何应对新型和新兴烟草制品进行了系统探讨。尹惠博士基于该报告,对全球新型烟草制品监管政策进展进行了总结分享,并就如何继续以减少烟草使用为重点,实现全球烟草流行目标提出有关建议。


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姜垣主持了“控烟经验与学术交流”专题报告

        郑榕教授就“提高烟草消费税---基于烟草全产业链的分析”做了专题报告。她通过公开获取的数据对烟草行业全产业链进行了财务分析,深入剖析了一包烟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税收、成本与利润分布情况,以便为实现2030吸烟率降至20%的目标寻找进一步提税的最佳环节与提税空间。研究结论主要包括:

  1. 从一包烟的价值构成来看,2020年卷烟平均零售价格为18.69元,其中税占48.4%, 成本占32.74%, 利润占19.9%;

  2. 当前卷烟、电子烟税占零售价格的比重分别为48%和38%,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当前烟草制品的税源分布70%是在生产环节,这就决定了各地都争办烟厂。如果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到销售环节,地方政府的导向将从多生产烟转变为多卖烟,从而将对控烟造成极大的挑战。


        万泉研究员就“烟草相关疾病经济负担”做了专题报告,经过对烟草相关疾病经济负担研究测算,分析了我国烟草相关疾病医疗费用规模,政府、社会、家庭医疗费用负担。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烟草相关疾病经济负担总量为15214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7%。其中,直接经济负担为4492亿元,占总量的29.5%;间接经济负担为10722亿元,占总量的70.5%。我国烟草相关疾病经济负担中,近八成发生在心脑血管疾病(34.1%)、恶性肿瘤(31.1%)和呼吸系统疾病(11.2%),其余发生在骨骼肌肉结缔组织系统疾病(8.7%)、二型糖尿病(8.3%)、呼吸道感染及肺结核(3.6%)等。从性别构成看,我国烟草相关疾病治疗费用中男性治疗费用占比为79.6%,女性占比为20.4%。从年龄分布看,超八成发生在50岁及以上人群(2893亿元),年龄累积特征更为明显。建议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认识。聚焦重点疾病、重点人群,推动职业场所建立控烟制度。探索建立以预防为导向的长效投入机制,完善烟草控制经费保障。

        郭航远院长以“应警惕青少年的第二只手机——电子烟”为题,认为电子烟与香烟一样,尼古丁的含量都很高,不仅危害吸烟者的健康,还会危害被动吸烟者的健康。近年来,电子烟的生产和销售快速扩大,不仅成了戒烟人士的新风尚,也使得不少青少年成为了电子烟的烟民。电子烟可危害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影响学习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并增加未来对其它物质成瘾的风险,成为青少年的第二只“手机”。我们一是要正确认识电子烟的危害,全社会高度重视,全民动员,将青少年控烟和控电子烟作为整个控烟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关卡前移。二是电子烟应当参照卷烟的相关规定执行,并在公共场所禁止电子烟。三是电子烟应开征消费税。四是电子烟必须有严格的产品标准。五是要规范电子烟销售,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

        董建增院长认为,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患者唯一能够自我控制的致病因素。吸烟危害心血管系统:我国最新吸烟相关疾病归因死亡调查研究表明,吸烟致心血管疾病死亡是仅次于癌症的死亡原因。吸烟可导致血栓生成增加、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进展,增加非致死性心梗、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风险;增加外周血管疾病风险。戒烟则对心血管系统有益:戒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相关风险,包括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卒中及外周血管疾病等风险。最后,他提出了心血管医生应掌握的戒烟策略:心血管医生应首先戒烟,重视健康宣教,识别戒断症状,掌握烟草依赖干预方案。

640 (5).jpg


        最后,廖文科副会长做了会议总结,他强调要站在新的时代起点,按照健康中国行动及其控烟行动的部署和要求,担当起控烟的历史使命。尤其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不忘控烟初心、牢记控烟使命,以务实的精神,齐心协力、砥砺前行,为建设健康中国、无烟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 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Tumor公社》观点。转载此文章需经作者同意,同时注明作者姓名及来源。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