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医家号
换一批

  • Tumor公社

    《Tumor公社》 肿瘤医学开放式媒体平台,打造肿瘤医学领域一站式解决方案,致力于为用户公众及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的肿瘤资讯、科普知识。看百科、找医生、指南分享、搭建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肿瘤、认识肿瘤、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全面科学素质普及,共建肿瘤医学科普生态圈。

  • caca乳腺癌科普基地

  • 癌症防治网

  • 耿刚教授

  • 肿瘤好医生

    专注肿瘤专家报道,专注肿瘤人文报道,全面、细致、详实的让你了解每一位肿瘤领域大咖。

  • CACA早筛科普基地

    中国抗癌协会早癌筛查科普教育基地官方账号

邱瑾:爱拼才会赢

癌症康复杂志   |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   |   2022-05-20   |   2 0

邱瑾27年前被确诊为甲状腺未分化癌(高度恶性、发展迅速的一种甲状腺癌类型),她在多家医院辗转求治之际,突然发现颈部多个淋巴结迅速肿大,后被证实是淋巴结转移。因是晚期,且术后肺部严重感染,医生曾说她最多活2个月。但邱瑾创造了奇迹,至今已存活27年。她认为抗癌过程中应该:正确对待癌症,看淡人生苦难;坚定信心,主动采取综合治疗;中西医并举,中草药协同作用; 乐观向上, 用满腔热情拥抱生活。她说奇迹是搏来的,“爱拼才会赢”!


        

  我是一位退休中学女教师,28年前被湖南湘雅医院诊断为甲状腺未分化癌。因当时已是晚期,加上术后肺部严重感染,医生便对我家人说:“她最多存活2个月。”而我却健康地活到了今天,下面谈一谈我20余年来的抗癌康复历程,希望能给朋友们带来点滴启示和帮助。

          微信图片_20220517082607.jpg

  1993年5月的一个周末,我突然发现颈部有一个较大的包块,5天后在湘雅医院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甲状腺未分化癌。出院后,我在先生的陪同下前往广州中山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就诊,但会诊结果仍是甲状腺未分化癌,这使我仅存的“希望原诊断是误诊”的侥幸心理被彻底摧毁了。

紧接着,我又赶往深圳中国肿瘤治疗中心问诊,继而向北京、西安、天津、上海等地的全国著名肿瘤专家去信咨询,还探访了周边不少抗癌成功与失败的病例。就在我转辗求治之际(术后还不到3个月),我突然发现颈部多个淋巴结迅速肿大,遂立即回湘雅医院复查,诊断结论是“甲状腺癌复发,颈部淋巴结转移”。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甲状腺未分癌的凶险。

   1993年9月,我第2次住进湘雅医院接受放化疗,大剂量放化疗实施后,肿大的淋巴结消失了,但我的血象和体重急剧下降,不到半个月就被折腾得面目全非、卧床不起,以致6个疗程的化疗我连1个疗程还未完成就不得不出院了。

这次出院后,我坚持气功锻炼、中草药调理及均衡饮食,第1次放化疗4个月后,我的身体恢复得比术前还好。

  放化疗结束后,在前10余年的复查中,因淋巴结肿大而提示甲癌复发转移就有10次之多。2000年,我双膝、大腿及腰背部突然疼痛难忍,经CT扫描怀疑是甲状腺癌骨转移,2006年即术后第13年,一张“颈部双侧多个淋巴结肿大,多为甲癌复发”的报告单又呈现在我眼前。但我没有因此惊慌失措而乱投医,坚持强身健体,坚信人体潜在的抗病能力是不可估量的。风雨中拼搏,险途上迂回,就这样,我赢得了一年又一年!

   阳光水树.jpg

    作为一位晚期癌症患者,患的又是高度恶性的未分化癌,我却打破医生的预言健康地活了下来。究竟得力于什么呢?对于这个不知有多少人询问过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首先,正确对待癌症,看淡人生苦难。我是一位人民教师,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和党的培养教育,使我早就领悟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也懂得了生、老、病、死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没被癌症吓倒,更没有怨天尤人。我常常因自已患病给家人增添沉重的负担而深感内疚,于是在家休养期间,我除操持全部家务,还为3个孩子每人编制了1本成长相册,作为母亲留给孩子们最后的礼物,并悄悄地为我先生和未成家的儿子添置了4~5年春夏秋冬的被服和衣袜鞋帽,因为我担心哪一天我一觉“睡去”就不再醒来。沉着冷静、心如止水让我赢得了战胜疾病的最佳心理状态,能够理智而客观地面对现实。

其二,坚定信心,主动采取综合治疗。当一纸“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病理报告单递到我先生手里的时候,他惊呆了,而我却安慰他说:“只要曾经有过1个甲状腺未分化癌被治愈的病例,那么我就是第2个。”先生见我如此镇静,立即补充说:“如果没有第1个,你就是第1个嘛!”后来,在查询有关资料时获悉甲状腺未分化癌死亡率最高,其治愈率为7%,难道这7%中还能没有我吗?!于是,我从困惑中走了出来,满怀信心地踏上了抗癌康复的征途。

20世纪90年代初,西医对付癌症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所有这些治疗我全都做了,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严格把握了治疗的“度”,即避免了过度或不当的治疗。

其三,中西医并举,中草药协同作用。我的中医主诊医生是国家药物管理局天津药物研究院肿瘤科王教授,他开的每张处方有30多味药,每付药重2.5公斤,用两桶水煎两次,然后浓缩到500毫升,从清晨熬至午夜凌晨两点,一家人轮流着换煤球、照看,就像打一场人民战争。尽管如此艰难,我仍然坚持服了5年的中草药汤剂。

其四, 乐观向上,用满腔热情拥抱生活。患病后,我彻底改变了自已,变得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变得知足、淡泊、坦诚。怀着对人生的依恋,我不再清高孤独,每天和病友们一道健身和说笑,交流康复经验和练功心得,我还学跳舞、听音乐、写博客等,日子过得惬意而充实。康复期满5年后,我加入了癌症康复义工队伍,被大伙推举为湖南省抗癌协会癌症患者康复俱乐部副主任,担任内刊《康复乐园》执行主编,主管“生命强者艺术团”工作,既当演员也当编导。这些年来,我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闲娱乐,有空就上网搜索查询,及时地把癌症治疗的前沿信息和康复知识传递给病友们。看着一张张原本愁云密布的脸慢慢地舒展了、红润了、灿烂了,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2014年,应广大会员朋友的迫切要求,我将20余年来的康复历程及康复义工工作中的所感所为结集为共计35万余字的康复生活日志——《重生之旅》,由北京现代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字里行间渗透着我的殷殷期盼,希望不幸患癌症的朋友们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乐观向上、积极奉献让我获得了人生最大的快乐,也更好地促进了身心健康。

虽然前途依然未卜,但我健康地活了下来,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医生说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深深体会到抗癌康复靠的是自已救自已,奇迹是搏来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来源:湖南省抗癌协会癌症患者康复俱乐部)

本文选自《逢生》中国抗癌故事 第三辑(2020年出版)

中国抗癌协会编写

注:图片来源于五代御医传人甄捷大夫

* 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Tumor公社》观点。转载此文章需经作者同意,同时注明作者姓名及来源。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2

2